<strong id="cmcbs"></strong>
  • <th id="cmcbs"></th>
      <s id="cmcbs"><acronym id="cmcbs"><listing id="cmcbs"></listing></acronym></s>

        ?
        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新能源資訊 > 太陽能資訊 > 正文

        剛剛,德國總理又來了,巨頭隨行瘋狂加倉中國

        放大字體 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24-04-15 16:13:59   來源:新能源網  編輯:全球新能源網  瀏覽次數:734
        核心提示:2024年04月15日關于剛剛,德國總理又來了,巨頭隨行瘋狂加倉中國的最新消息:合則兩利。文 | 華商韜略 陳斯文2024年4月14日,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專機降落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。2022年的秋天,首次訪華的朔爾茨就帶來了一個陣容強大的商界隨行團,這一次,隨行
        ?

        合則兩利。

        文 | 華商韜略 陳斯文

        2024年4月14日,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專機降落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。

        2022年的秋天,首次訪華的朔爾茨就帶來了一個陣容強大的商界隨行團,這一次,隨行團的名單仍然強大。

        巴斯夫、西門子、奔馳、寶馬、大眾、蒂森克虜伯、拜耳……這些德國工商業的標志企業,都派出了CEO甚至董事長。

        【1】

        2016年6月,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第9次訪華,在沈陽的宴會廳里,她一口氣干掉了一碗酸菜白肉,然后端著碗說再給我一碗!

        也是在那一年,中國首次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,德國也成為中國在歐盟最大的投資國和技術引進國。

        在2022年朔爾茨訪華后,這一趨勢進一步加速。

        據德國央行數據,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119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918.87億元),同比增長4.3%,創下歷史新高;德國在華投資在其在海外總投資的占比也上升到10.3%,同樣創下近10年來新高。

        在過去三年特殊的大環境下,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額,已大致相當于其2015到2020年的投資總額。

        這一成績的背后,是德國工商界對中德經貿合作的堅定信心。

        自默克爾退休后,新一屆政府由政見不同的三黨聯合組閣,也在對華政策上有了不少偏向負面的改變。在這個關鍵時刻,德國工商界站出來頂住了壓力。

        面對一些政府人士的不友好姿態和行為,大眾汽車集團軟件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德克·希爾根貝格直接表示“中國是我們繁榮的一部分”?;ぞ揞^巴斯夫首席執行官薄睦樂等八位德企高管更是聯名發表了文章,標題就叫“退出中國將令我們失去機會”。

        2023年7月13日,德國政府發布了一份《中國戰略》,試圖把加強合作變成過去時,讓“去風險”和“減少依賴”成為中德經貿的主基調。

        不出意外,這個政策導向再次遭到了工商界的聲討,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即公開發表聲明,批評德國政府在對華貿易中設置障礙,警告“聯邦政府不得干預德企對華出口業務或孤立中國”。

        比表態更有力度的,是眾多德國實力企業用真金白銀的投入,把中德經貿合作砸得更深更實,讓《中國戰略》名存實亡。

        2023年初,西門子投資1.4億歐元,用于成都工廠的四期擴建,

        早在2018年,成都工廠就被評為全球首批“燈塔工廠”,似乎足夠先進。因此,當西門子對投資進行決策時,“是否有必要”成為了董事會的關注點。

        但投資最終還是得到了批準,不僅是因為工廠可以通過擴建,提高40%的生產能力,并創造400個新工作崗位,更重要的是,在西門子首席執行官羅蘭布施看來——中國市場尤為重要,不可放棄。

        到目前為止,西門子在全球僅有兩家工廠從事工業控制技術的生產,而成都工廠正是其中之一。

        2023年9月底,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去了趟德國。

        在沃爾夫斯堡,他參觀了大眾集團總部,和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董事長貝瑞德合了影,照片上一高一矮兩個人,看起來如同多年老友。

        在等待了三個月后,業界迎來了大消息——小鵬汽車向大眾的聯屬公司定向發行了9407.93萬股A類普通股,這意味著大眾以7.05億美元的總價,完成了對小鵬汽車4.99%股權的投資。

        2024年1月18日的廣東湛江,化工巨頭巴斯夫的一體化基地投產了第二套裝置。

        這個由巴斯夫獨立投資的大項目,將持續投資到2030年,整個項目計劃總投資額高達100億歐元,相當于五個特斯拉超級工廠,既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,也是德國企業在華投資最大的單體項目。

        在巴斯夫的計劃中,它將成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生產基地。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樓劍鋒則旗幟鮮明地強調

        “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,對巴斯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?!?/p>

        中國市場具有戰略意義,應該就是絕大多數德企董事長和CEO們的心聲。

        【2】

        德國經濟研究所在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強調

        “德國企業,特別是那些大公司,仍然將中國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,并計劃把更多業務放在中國?!?/p>

        對于“增長”和“龐大市場”的意義,德企巨頭們絕對是領悟最深的。

        1978年,33歲的西門子員工貝殷思從香港被派到了北京。

        因為公司尚未在中國注冊,所以“洋北漂”貝殷思不能直接做生意,也不能去工廠直接見客戶。每天早上,他都會跑到北京二里溝的談判大廈,在一個柜臺里翻那些寫給西門子的信,信封里往往是對發電機、變壓器以及病房監護設備的需求,并要西門子提供報價。

        貝殷思會把這些信息轉給西門子的香港公司,拿到具體的報價和商品目錄后,他會再聯系那些需要設備的中國工廠、醫院和機械進出口公司,曲曲折折地開始細節的談判。

        第一年,貝殷思就談成了大約5000萬馬克的生意,而直到1994年,西門子直接控股的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成立,它才算真正進入了中國。

        到2024年,在西門子集團778億歐元的總營收中,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已經占據了13%的比重。

        1983年,中德合資的上海大眾下線了第一臺桑塔納,它是工人們用葫蘆吊、長板凳和橡皮榔頭組裝起來的,國產的零部件只有五個——輪胎、收音機、喇叭、天線和小標牌。

        德國人參觀了手工作坊一樣的廠房,被原始的生產方式震驚了,《明鏡》周刊的記者評論說“大眾汽車來到了一個孤島”。

        40年后,中國汽車產銷雙雙沖破3000萬輛,其中大眾中國交付323.6萬輛,同比增長1.6%。中國每賣出10輛汽車,就有一輛是大眾汽車。盡管競爭激烈,中國銷量最大的跨國車企桂冠也幾度易手,但在大眾集團的版圖中,中國仍然是第一大市場。

        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,巴斯夫只能銷售化肥和染料,到1992年,也只有一家生產樹脂的合資工廠。但30年后,以中國為主體的大中華區,是巴斯夫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,2022年,大中華區銷售額約為116億歐元,占其全球銷售額的13.3%。

        也正是在這一年,中國占據了全球化學品生產總額的49%,成為世界第一化工大國。

        巴斯夫在湛江的一體化基地,可同時生產從基礎化學品到各種高附加值產品,一個裝置的副產品,既可以下線銷售,也可以是另一個裝置的原料,各裝置能夠實現協同,以更低的能耗生產系列產品。

        整個湛江一體化基地全部投產之后,將有30多條產線同時開工,生產超過100種產品。能覆蓋幾乎全部的化工材料需求。

        但德企能夠在中國獲得成功,支持它們的并不只是中國的大市場。

        2024年1月22日,在德國北威州的伯曼集團總部,舉辦了一場授牌儀式。

        這家創立于1935年、專業生產膠帶運輸機的德國企業,把自己的工廠建到了江蘇太倉市,它因此成為了太倉第500家德資企業,得到了太倉市政府的特別授牌。

        作為一個面積620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70萬的縣級市,太倉卻聚集了500家德國企業,超過在華德企的10%,其中還包含了50家全球隱形冠軍。

        這些德企帶來的年產值和拉動效應讓太倉長期躋身中國百強縣,在2023年名列第七位,也幫助太倉贏得了一個“中國德企之鄉”的美名。

        ▲太倉羅騰堡風情街 圖源中國新聞周刊

        德企樂于落戶太倉,和其地處長三角、毗鄰上海有關,但更吸引德國企業的,來自于當地對于德企發展的大力支持。

        2001年,在中德兩國政府的推動下,太倉建成了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。這家由德國企業、當地政府和太倉中等專業學校共建的培訓中心,通過學校負責理論知識教學,企業培養實用技能的“雙元制”模式,共同培養動手能力強、專業對口準的技術人才。

        在越來越多的德企跟進成立培訓中心后,“雙元制”的人才培養,成為了太倉的一張特色名片。為了強化這項優勢,也為了留住并吸引更多德企,太倉政府設立了專項補貼,凡是設立培訓中心的外資企業,每年可獲得200萬元補貼,大專院校的雙元制學生每年可獲得5000元補貼。

        吸引德國企業聚集的城市,也并不只有太倉一地。

        2015年,沈陽成立了中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。寶馬、西門子、機器人巨頭庫卡、數控機床巨頭EWS等企業相繼入駐。

        與太倉一樣,沈陽的院校也和德企走到了一起——在沈陽職業技術學院,華晨寶馬創辦了全新職業教育項目班,讓學生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。

        作為世界百強汽車零配件企業,偉巴斯特在2017年決定將落戶武漢。這座城市的樞紐位置、物流優勢,以及130多萬在校大學生都極其富有吸引力。然而,如何解決工廠所需的大塊工業用地卻是個難題。

        在蔡甸區政府的積極協調下,武漢中德產業園敞開了便利之門——從購買土地,到4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建成投產,一共只用了兩年半時間。這種支持力度,讓偉巴斯特在2022年又做出了一個決定——將公司第二研發中心繼續設立在武漢。

        從雙元制的人才培養,到“只跑一趟”的手續辦理;從“街對面、門對門”的產業鏈配套,到“面對面,人跟人”的招商服務;盡管只過了四十年,但德企在中國的發展,卻不再像是“來到孤島”,而是廣汲養分的安心發展、長期發展,比在其他國家更好地發展。

        【3】

        很長一段時間里,德企留給中國人的傳統印象都是可靠、保守、守規矩、不善言辭,甚至有點死板。

        這些印象大體都是正確的,但在做生意上,德國人有時候又是很聰明、很務實的。

        今年1月底,在華德國企業官方協會發布了一份《2023/24年度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》,里面有這樣一組核心數據

        “91%的受訪德企計劃繼續扎根中國市場;78%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五年其行業將繼續增長;54%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,其中79%的企業表示,投資是保持在華競爭力所必需的?!?/p>

        用一句話來總結這些數據就是在中國做生意,只能上車,不能下車,只能加倉,不能減倉。

        在對待中德經貿這個問題上,反對者會算很多賬,但企業只有一本賬,那就是發展的經濟賬。

        比如2023年,在面對“為什么繼續在華投資”的記者提問時,大眾集團中國業務負責人拉爾夫·布蘭德施泰特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給了兩個預測

        “2030年,中國將銷售2800萬輛汽車,這個數字是德國市場的兩倍;2025年,每兩輛新車中,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,中國在汽車電動化轉型的速度遠遠快于一切國家?!?/p>

        但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,還不是德企加倉中國的全部原因。

        1990年,在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的主導下,成立了“桑塔納國產化生產共同體”,全國130多個零部件廠家、科研機構和高校加入其中,中國的汽車工業由此邁出現代化進擊的步伐。

       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德國都扮演著老師的角色,幫助中國汽車產業進步,但三十多年后,這種關系發生了變化。

        為了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,大眾集團投入了超過70億歐元成立軟件部門CARIAD,開發自動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,但研發成果卻始終平平,以至于在2023年春季的上海車展上,大眾集團的高管直接表達出對CARIAD公司的不滿。

        自行研發受困,找一個懂行的伙伴或許是最快的解決方法。

        這最終促成了大眾對小鵬的投資——在合作細節上,大眾將提供工程研發、設計與制造,小鵬則提供平臺與軟件技術,同時共享零部件采購來創造成本優勢,雙方合作開發的SUV車型,已確定于2026年上市。

        這種從“師生”到“伙伴”的關系變化,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日益強大的中國產業,越來越多地為德國企業提供更有力的互補。

        比如巴斯夫中國區的高管們常喜歡講一句話。叫作“貼近本地客戶需求”。在湛江基地,已經投產的兩套裝置,分別生產工程塑料和熱塑性聚氨酯(TPU)。

        工程塑料可以制成汽車底盤、光伏組件連接件、電動工具外殼;而TPU應用的場景更廣,從運動鞋填充材料到車門把手,從手表表帶到瑜伽墊,從網球拍柄到電纜外皮,甚至于人工心臟……涵蓋了幾乎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領域。

        作為制造業大國,中國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大規模的市場需求,巴斯夫在中國生產的高端材料,立刻就能和其他產業做產業鏈對接,效率一下子就起來了。

        比如近幾年的西門子集團,轉型的身份之一是工業控制解決方案專家,手握著大量的工業控制軟件。這些軟件最具用武之地的地方,只能是各類大型工廠。

        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之一,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工廠,也擁有最大的信息化改造需求,因此西門子才一邊加大投資,一邊和四川簽訂在智能制造、智慧交通上的戰略合作協議。

        而專注于電子接口、電氣連接的菲尼克斯電氣,在1993年進入中國后,就一直為產業鏈做配套,幾乎滲透進中國所有的工業控制和電氣領域,別的行業進步,它也隨之進步,別的行業升級,它跟著升級。

        在發達國家里,德國一直是個異類。比如美國制造業GDP占比約為12%,德國高達22%;美國制造業就業占比10%,德國高達20%。

        德國作為制造業強國,長期站在高端制造業的巔峰,在技術和裝備上傲立全球;而中國作為制造大國,擁有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場景,德國的能力施展,離不開中國的制造業場景,而中國的自我進化,也離不開德國的能力支持。

        從這個角度來看,德國和中國的互補,本質就是雙方在一起補強全球化的競爭力,打造世界級的中國和德國強企,進而讓兩者在全球范圍內都更成功。

        在全球競爭更激烈的當下,兩者早已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德企大舉加倉中國,既是德國產業的幸事,也是中國產業的幸事。如果想要各自更加成功,就不要忘了

        只有一起用力,手才能握得更緊。

        ——END——

        歡迎關注【華商韜略】,識風云人物,讀韜略傳奇。

        版權所有,禁止私自轉載

       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

        如涉及侵權,請聯系刪除

        byOFweek

        原文標題:剛剛,德國總理又來了,巨頭隨行瘋狂加倉中國

        ?

        [ 行業資訊搜索 ]? [ 打印本文 ]? [ 違規舉報 ]?

        猜你喜歡
        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        ?
        推薦圖文
        太陽能電池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新型向日葵形太陽能集中器可使采集率提高10倍
        太陽光自動追蹤系統設計方案 太陽能照明原理組成及控制系統
        推薦行業資訊
        點擊排行
        ?
        ?
        網站首頁 | 聯系我們 | 排名推廣 | 廣告服務 | 積分換禮 | 網站留言
        ?
      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_18禁裸乳无遮挡啪啪无码免费_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_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
        <strong id="cmcbs"></strong>
      1. <th id="cmcbs"></th>
          <s id="cmcbs"><acronym id="cmcbs"><listing id="cmcbs"></listing></acronym></s>